—— 中国古典舞剧《梁祝》在京首演
一张留白的纸,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用生命书写的纯情爱恋。一张留白的纸,寥寥几笔是亭台是楼阁是山是水的古风意蕴。一张留白的纸,是舞动的形与变换的色以合古典至纯至简之美
由著名旅美艺术家李恒达任总导演和编剧、北京舞蹈学院校长郭磊为出品人、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主任庞丹为艺术总监,中国古典舞剧《梁祝》5月6日至8日在北京首演。该剧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倾力打造。
一张留白的纸
这是一幅没有开始就消失的画,这是一封没有开头就结尾的信,舞剧《梁祝》在舞台设计上采用了“纸”这一具有中国传统古典意蕴的方式呈现。
一张留白的纸,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用生命书写的纯情爱恋。一张留白的纸,寥寥几笔是亭台是楼阁是山是水的古风意蕴。一张留白的纸,是舞动的形与变换的色以合古典至纯至简之美。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对舞剧《梁祝》进行舞台设计时,希望通过极简纯白的“纸”的设计,白色的舞台空间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同时也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交相呼应。在采访的过程中北京舞蹈学院老师对舞剧的设计灵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白色意味着纯洁、空灵,白色的纸上可以留下不同的生命故事,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书写了两个人生死相依的爱情。白色的舞台空间,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与中国绘画的留白相呼应,舞台上出现的任意一景一人,与‘白’之间方得相映成画,构成独特的意蕴和古典审美。”传统的古典意蕴与现代的舞台设计,别具创新的设计,正合舞剧《梁祝》在创作中所坚持的传承,舞台的视觉设计构建的是舞剧《梁祝》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整体意境,是国画水墨留白之意,展古典传世经典至美之境。
至纯至简的舞台,光影色,人形景,若寥寥数笔丹青于白宣之上,构得一幅清逸秀丽的雅致水墨画。
与舞台视觉设计不谋而合的是,舞剧《梁祝》的服装设计与造型设计上,也强调了“简”这一意蕴,同时尊重历史并强调东方艺术美感,追求东方美学。在服装设计方面力求做到没有古装戏中浓烈的重彩,要像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干净、清亮。行云流水,清雅别致,也是造型设计老师在对人物妆面设计上所关注的重点,通过拉长眉眼线条,展现魏晋时期追求自由表达的洒脱之姿,同时也符合了现代审美。
一次创新的探索
在《梁祝》的首演中,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呼吸、状态和眼神都在叙述着“梁祝”的故事,都在演绎着“梁祝”的深情;音乐的或平缓或紧张或凄美,是熟悉的旋律,亦是熟悉的“他”和“她”,更是熟悉的至纯至美的爱情。
虽然没有布景也没有加入灯光,仅舞与乐便已让人不自觉沉浸在舞剧所营造的至美意境之中。当记者问及“这样一部经典佳作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古典舞系主任庞丹老师介绍:
“梁祝故事是一个特别适合舞剧创作的题材。对于中国古典舞来说尤其合适,故事中有浪漫的爱情,有矛盾冲突,有时空的交错,等等,这些都赋予我们一定的想象创作空间……创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进行创作,在此之前有几位编导曾以音乐为基础,按照知名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结构进行了古典舞创作的尝试,其他舞种也有过不同的表达。而这次我们则从梁祝的故事本身出发,并尝试用一种意境化的结构方式进行创作,寻找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表达方式,我想这也是中国古典舞在舞剧创作上的又一次探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丰厚的积淀可谓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舞剧《梁祝》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以中国经典民间爱情故事《梁祝》作为创作蓝本,进行现代性的艺术再造与深加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舞剧形式在舞台上再现经典,坚持以中国古典舞作为表达语汇,极具中国味道和东方神韵。
“虚实相生”的美学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虚实相乘、有无相生是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思维的特点,亦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注重氛围的烘托和意境的营造。
同时作为舞剧《梁祝》艺术总监的庞丹老师,在谈及舞剧的创作过程时,强调了舞剧采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庞丹老师说:“创作手法上我们采取了虚实结合,以梁祝二人的情感过程作为主线,引申出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外化,包括月光、落叶、幻觉等等都是意境化的表达。这也是在探索更加符合中国人审美和古典舞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完全按照西方舞剧的结构方式来讲中国的故事。”
通过群舞作为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外化,群舞演员以身化月光流淌表达内心情愫,以舞作落叶纷飞述说心中不舍。在祝英台身披鲜红嫁衣屈从这“命运”的安排时,他和她之间那些或逗趣、或美好、或悲伤的回忆如同电影中的镜头交叠重现,她如展翅而舞的蝴蝶一般凝望着周身属于他和她的“回忆”,凄然泪流,嘴角嗫笑,嫁衣如火,她在灰烬中再一次见到了幸福。